期刊简介

               本刊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抗感染免疫等在临床、基础及实验检验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和研究进展,供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科研、教学、临床、检验工作者、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从事卫生事业人员参考。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

出版部门: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18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66/R

邮发代号: 4-341

出版周期 季刊

创刊时间 2006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获卫生部《国外医学》系列评比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 杂志名称: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673-6184
  • 国内刊号:31-1966/R
  • 出版周期:季刊
期刊荣誉:获卫生部《国外医学》系列评比三等奖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2003年第2期文章
  • 淋病奈瑟菌孔蛋白疫苗研究进展

    淋病奈瑟菌孔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相对缓慢的抗原变异性.近年来,淋病奈瑟菌孔蛋白结构、抗原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推动了该菌疫苗的研究.......

    作者:季明春;周瑶玺 刊期: 2003- 02

  • 炭疽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致病性主要与细菌合成毒素和荚膜形成能力有关.炭疽杆菌的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涉及细菌质粒和染色体成分,细菌生长环境对毒力基因表达也有影响.......

    作者:李华林;闻玉梅 刊期: 2003- 02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B的研究进展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B)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功能,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通过体外表达及晶体衍射分析,目前对NS5B的三维结构已有了清晰的描述,对NS5B催化该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分子机制也有了初步了解;对RNA聚合酶抑制物的研究将为人工设计特异性的抗该病毒药物奠定扎实基础.......

    作者:姜红;袁正宏 刊期: 2003- 02

  • 幽门螺杆菌vacA和cag毒力岛基因的变异、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所有幽门螺杆菌菌株均有vacA基因,但部分菌株不表达VacA蛋白,不同的vacA等位基因组合后组成sla/ml、sla/m2、slb/m1、slb/m2、s2/m1和s2/m2等亚型.cag毒力岛是部分幽门螺杆菌具有的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组.CagA和VacA可能不是幽门螺杆菌不变或可靠的毒力标志,不能单纯以Ⅰ型菌株(CagA+/VacA+)和Ⅱ型菌株(CagA-/VacA-)来区分细菌致病性强弱.......

    作者:陈学军;严杰 刊期: 2003- 02

  • 细菌蛋白毒素在细胞骨架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骨架参与细胞运动、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是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细菌蛋白毒素由于对靶位点具有高度选择性、高效性,目前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研究.本文概述了常用的细菌蛋白毒素及其在细胞骨架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泽剑;陆阳;陈红专 刊期: 2003- 02

  • 创伤弧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弧菌是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可引起严重的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疾患.其确切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兹将近年来有关其主要致病因素,如溶细胞素、金属蛋白酶、儿荼酚亲铁物质、荚膜多糖及磷脂酶的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作者:李永涛;陆淼泉 刊期: 2003- 02

  • H9可能是人类下次流感大流行的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HA发生抗原性转换是流感世界性大流行产生的原因.20世纪人类共发生4次流感世界性大流行.自1968年香港流感及1977年俄国流感之后,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人类没有暴发过流感世界性大流行.在香港禽H5N1及H9N2感染人之后,H9亚型流感病毒的研究已引起了流感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9的研究进展以及H9可能与人类下次流感大流行的关系.......

    作者:徐克敏;李康生 刊期: 2003- 02

  • 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的机制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引起易感患者发生脑膜脑炎的真菌.近的体内研究认为,新生隐球菌是一兼性的细胞内致病病原菌,这与体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对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它的致病机制,包括对其休眠和持续感染机制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研究宿主有效防御反应和评价治疗药物的效果.......

    作者:郭秀军;廖万清 刊期: 2003- 02